查看原文
其他

“眯眯眼”的“辱华”指控:被抽取的符号,与需要被消除的瑕疵

在思考美的 青年志Youthology 2021-12-30


三只松鼠和模特本人的回应,都未能止息「眯眯眼」事件的舆论。奔驰又在此时"顶风作案",把疑似眯眯眼妆容的广告视频送上热搜。

 

不同于奔驰,三只松鼠是血统纯正的国货,广告模特也都是中国人,小眼睛的中国人怎么就变得"辱华"了呢?此次事件的发酵已远远超出了一场美丑之辩,进而上升到了政治正确和民族情绪的维度。

 

近年来,时尚品牌和影视作品已经多次在妆容或造型上"翻车"。在"眯眯眼辱华"的指控中,人们聚焦于“小眼睛”“单眼皮”等符号化的长相特征,而越来越脱离创作背景。的确,「眯眯眼」的叙事与东方主义存在着紧密的关联,长久以来被视作对亚裔的刻板印象和种族歧视。

 

但我们对于「眯眯眼」的态度,是不能脱离于具体的语境和事件的,否则易沦为情绪的宣泄和敏感的玻璃心,更甚者,是诉诸指向个体的语言暴力。小眼睛就是「眯眯眼」吗?如果深入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,我们会发现所谓的「眯眯眼」,其实是狭长、眼尾上挑的眼部特征,「细眉长目」」存在于许多我们所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象中,如传统造像、人物画等等,而对"大眼睛、双眼皮、高鼻梁"的追求反而受到了西方审美文化的影响。

 

所以,是大眼睛还是小眼睛更能代表我们的「美」「丑」呢?正如翁贝托·艾柯在《丑的历史》开篇中写道:“视何物为美或丑,根据的往往不是审美标准,而是社会或政治标准”。

 

 

01

回溯:

 对“眯眯眼”的“辱华指控”


为大众所熟知的“眯眯眼”辱华事件最早可以追溯回 2017 年,模特 Gigi Hadid 在 snapchat 上发布的一段视频。

 

视频中,她在聚会上举着佛像饼干,并模仿它眯着眼睛。这个动作迅速让许多网友感到不适,针对 Gigi 歧视亚裔的批评开始在国外的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泛滥。Gigi 当时并未对此事做出任何回应。但几个月后,Gigi 却疑似因该事件被中国大使馆拒签而缺席在上海举行的维密秀。

 

这一事件让大众第一次开始注意到了“眯眯眼”与“亚裔歧视”之间的关联,也让大家开始重新去审视、警惕许多时尚圈、影视圈创造出的,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亚裔或中国人相关的叙事。

 

继 Gigi Hadid 事件之后,大众对于“亚裔歧视”的敏感度不断提升。先是2019 年 2 月,西班牙时装品牌 ZARA 因启用“雀斑脸”的中国模特遭至非议;紧接着是 2020 年 1 月,亚裔女演员奥卡菲娜获得金球奖影后,却因其代表的亚裔形象引发群嘲;在此之后,就是今年运动品牌 Nike 中国区广告模特,因为形象和造型与日韩地区存在明显差异,引起网友的围攻……

 

电影《别告诉她》剧中的奥卡菲娜

 

长久以来,西方世界对于东方,尤其是对于中国就存在一种毫无根据的东方主义式想象。早在1978年时,爱德华·赛义德就在《东方主义》的书中写道,东方主义与真正的东方毫无关系,它是人为构造出来的异域。在东方主义的语境下,亚洲,尤其是中国属于处在弱势地位的他者,被西方所观看、想象与消费。


所以,具有东方主义的作品中,往往并没有传达真正的东方意象。如果去细细追溯,我们会发现许多知名的艺术作品、影视作品、甚至游戏中,都存在东方主义的痕迹,例如:《蝴蝶夫人》、《阿拉丁神灯》,甚至《赛博朋克2077》的世界观搭建也曾陷入过传播科技东方主义思想的风波中。

 

蝴蝶夫人剧照 白人凝视下的日本女性形象

 

在这些作品中,亚裔女性往往是神秘、充满情色、拜金的,亚裔男性往往是奸诈、阴险、柔弱的。这些人物也大多具有相似的外貌特征:黑发、细小狭长的眼睛、厚嘴唇、凸颧骨……回顾最近引发争议的作品与模特形象,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与此相近的类型化与趋同性。

 

于是,“眯眯眼”就像是一个符号,从这类典型的人物形象中被抽取出来,因为通过“眯眯眼”,我们似乎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在西方文化作品中,被矮化、边缘化的亚裔形象,也因此产生了“眯眯眼”等同于“羞辱歧视”的印象。

 

然而到了最近,不仅是国外的作品或品牌遭至众议,很多国人参与的文化作品,只要与这种典型的亚裔形象相近,也会引来同样的争论。比如这个月刚上映不久的动画电影《雄狮少年》,就因为人物角色的「宽眼距」「丹凤眼」等特征,而被网友指控存在丑化国人形象的嫌疑。

 

在接二连三的事件中,由审美引发的“辱华”指控开始越来越广泛,且指控的影响力在不断深化与扩大。从国外红人到中国摄影师面向国际的作品,再到中国的本土品牌,我们不会再以审美差异的角度看待这些作品中人物的外貌、妆容与造型,而是将其更显著地与民族、国家、集体挂钩。

 

陷入辱华风波中的《雄狮少年》人物造型



02

变形的审美,

与抽取的符号


因为「眯眯眼」与东方主义存在着紧密的关联,甚至可能暗藏着对于国人形象的丑化,就把「眯眯眼」单拎出来作为歧视的标签,这样的判断也可能存在不妥。


如果去翻阅中国的历史,我们会发现所谓的「眯眯眼」,其实是狭长、眼尾上挑的眼部特征,存在于许多我们所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之中。


在宗教文化领域,许多汉传佛教的佛像铸造、面部造型设计都具有「细眉长目」的面部特征。尤其在清代,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其中一尊的度母造型,还区别于历代,在「细眉长目」以外加入了一波三折的眼线和宽眼距的特征。在当时的背景下,狭长、上挑的眼睛展现的是佛像的宽仁。而眯眼恰巧想传达的是“外不着相,内不动心”的沉稳与内敛。

 

这些对于佛像面部特征的想象,体现的是各个时期大众审美的标准,也蕴含着那个时代的人对于理想性格与气质的思考。无论是《簪花仕女图》、《韩熙载夜宴图》等传统中国画,还是诞生于 19 世纪 20 年代风靡一时的《良友》画报女郎,展现出的女性形象都具有“小眼睛”“单眼皮”的特征。

 

 

而这些背景下的“小眼睛”“眯眯眼”显然与东方主义的叙事中,为了凸显人物形象的狡猾、奸诈与神秘一面而存在的「眯眯眼」设置逻辑是完全不同的。

 

相反,当下为广泛大众所接受的肤白、大眼、高鼻梁的长相,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西方审美潮流的影响。

 

形式化地将拥有「肤白」「大眼」「双眼皮」「高鼻梁」等长相标签的人归为崇洋媚外;将拥有「眯眯眼」「宽眼距」「厚嘴唇」等长相特征的人打上辱华的标签,这两种行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,都是脱离了人物故事、叙事背景的变相「刻板印象」,也会伤害本身具有这些长相标签的人。

 

拿最近陷入辱华风波的《雄狮少年》为例,主创团队有对此解释,「宽眼距」、「丹凤眼」的人物造型都是在广东长期采风后的观察与总结。然而试问作品本身、剧情内容有涉及对于中国人的丑化与侮辱吗?如果脱离了人物本身的故事,影片想要传达的思想,单凭宣发中的海报造型给一部作品冠上「辱华」的帽子,实在有些站不住脚跟。

 

再以拍摄三只松鼠的模特本人为例,如果我们不是只看到了被打上标签的“眯眯眼”,而是通过她的社交账号,其它摄影作品,看到了一个具体的人,一个乐观自信的女孩,她又和所谓的“丑”、丑化国人,有多大的联系呢?

 

三只松鼠宣传图拍摄模特生活照

 


03

单一的审美模板

与需要被消除的“瑕疵”


在将“眯眯眼”与“辱华”直接挂钩的心理之下,也掩藏着我们将单眼皮、小眼睛的长相特征视作瑕疵的审美观念。但这种长相特征真的是一种瑕疵吗?可以看到的是,无论是在中国的传统审美之中,还是在审美多元化观念日益成为共识的当下,“单眼皮”都不能被视作丑的象征,相反地,它亦是另一种美的代表。

 

但,是什么塑造了我们对于“大眼睛,双眼皮”的狂热追求呢?就正如翁贝托·艾柯在《丑的历史》开篇中写道:“视何物为美或丑,根据的往往不是审美标准,而是社会或政治标准”。我们现在所崇尚的“美丽模板”,一方面也是受到来自西方世界的审美霸权影响,将白人形象中的“大眼睛,双眼皮,高鼻梁,立体五官”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审美指标。

 

虚拟偶像AYAYI 大眼高鼻梁的建模脸
在小红书上备受欢迎

 

另一方面,近年来消费主义的狂热鼓吹,也在加深这样的审美观念,无论是在整容领域火爆的双眼皮、开眼角等整形手术,还是在美妆界小鹿眼、芭比眼、眼睑下至等种种眼部妆容的流行,在追求“大眼睛”的同时,“小眼睛、单眼皮”成为了一种需要被消除、被克服的对象。

 

哪怕在社会所崇尚的“美丽模版”中,“小眼睛”、“单眼皮”这种长相特征是不美的,在面对这种被视为“瑕疵”的长相时,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致力将其「消除」吗?为什么不能允许中国人是不“美”的呢?

 

韩炳哲曾提出,当下我们身处于功绩社会,“否定性的社会已经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充溢着积极性的社会”。在积极性洋溢的当下,一切对「我」的群体、个人身份造成消极影响的,一切「我」认为不能代表「我们」这个群体的事物都应该消失。所以,在面对辱华问题时,当群体的形象饱受争议和挑战时,我们可以毫不顾忌地去攻击他人的长相,为别人的外貌打上“特别丑”的评价。

 

在那些呼喊着停用有「小眼睛」特征的模特、演员的人群看来,处理被歧视的方法不是抗议与反击,而是内部解决掉符合偏见特征的个体,与那部分存在偏见特征的人群「割席」。那么,然后呢?

 

排除异己、制造对立对于多元化并没有任何帮助,在通往一个更多元的审美以及美与丑都存在价值的社会路上,我们首先必须要允许单眼皮的中国人去说出那句,我喜欢我的单眼皮、小眼睛。



参考文献:

1、看理想. “懂王”之后是“睡王”,人们为何热衷于制造“丑角”?, 2021.11.

2、西西弗评论. 陈漫、东方主义和阿凡达, 2021.11.

3、新京报书评周刊. 从D&G事件说起:东方如何成为被观看的“他者” , 2018.11.

4、为你讲一个故事. 所有眯眯眼都是“辱华”吗?, 2021.12.

5、新京报书评周刊. 《雄狮少年》:它以一种“裸奔”的状态出现在市场上,观众失去了坐标, 2021.12.

6、爱德华·萨伊德. 东方主义, 1999.09.

7、韩炳哲. 倦怠社会,2019.06.

8、翁贝托·艾柯,丑的历史

9、梁文道,八分,怎样理解羞辱、异国风情与典型化


撰稿 | 小曾
编辑:青豆
设计 | Sam
排版:酒喝了一点点



 你可能还想看看

《我们在“工作”与“消费”中是如何被物化的,又该如何与系统博弈?》

《“以学术为志业”:读博的坚持和放弃》


《今不如昔的电视剧:是创作太难,还是“过去的就是好的”?》


⭐️ 为我们点亮星标⭐️





 青年志 Youthology .


青年的发问与探寻



点个“在看”,关注我们,设为星标

业务联系:open@chinayouthology.com

投稿联系:tougao@chinayouthology.com

招聘联系:hr@chinayouthology.co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